恶苗病相关知识及防治技术-和记娱乐app官网登录
发布时间:
2023-04-20 09:11
来源:
水稻恶苗病又称为“徒长病”,在我国各水稻种植区均有发生。病害一般可致水稻减产5%~20%,发病严重时可减产50%以上。
一、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附在种子表面或以菌丝体潜伏于种子内部越冬,潜伏在稻草内的菌丝体和稻草上生长的子囊壳也可越冬。带病菌的种子受侵染后,幼苗就会受害。病菌在植株体内不断扩展,分泌赤霉素刺激细胞伸长,引起徒长。未腐熟的带病稻草的菌丝体也能引起发病。本田生长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从植株伤口侵入引起再侵染。
恶苗病病菌在31℃-35℃时最适宜生长,高于40℃或低于2℃都不能生长。催芽温度过高,苗床高温管理发病较为重些。但恶苗病不是检疫病害。
二、发病症状
水稻恶苗病从苗期至抽穗期均可发生。发病重的种子往往不能发芽,或萌发后的幼苗不久即死亡。发病轻的种子长出的病苗往往徒长,比健康植株高1/3左右,植株细弱,叶片和叶鞘变窄而长,全株呈黄绿色,根系发育不良,根毛稀少,秧田病株多在移栽前或移栽后死亡,在死苗上生有淡红色或白色霉状物,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
成株期一般在插秧后 1 个月左右出现病株,症状与苗期相似。病株分蘖少或不分蘖,节间显著伸长,节部常弯曲露出叶鞘之外,下部几个茎节生有许多倒生的不定根,尤其基部节间多,这是本病的特征。剥开病茎,有时可见节的上下组织呈褐色,茎上有暗褐色条斑,可见白色蛛丝状菌丝体,发病后茎秆逐渐腐朽。
重病株多在孕穗期枯死,轻病株常提早抽穗,穗形短小或籽粒不实。天气潮湿时,在枯死病株的表面长满淡红色和白色霉状物。
三、防治方法
恶苗病的防治可分为浸种消毒预防和病株药剂喷施治疗两种方法,其中以浸种消毒预防效果最佳。
1、浸种消毒预防
带菌种子和稻草是水稻恶苗病的初次侵染源。在浸种消毒时防止病菌扩散并杀死病原菌是预防水稻恶苗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可使用恶霉灵、使百克、25%氰烯菌酯悬浮剂(劲护)、咪鲜胺等药剂浸种。
浸种消毒注意事项
(1)保证浸种的药液浓度
凡是选用浸种的药剂,均有一个要求的使用浓度,在规定的浸种浓度内,才能收到良好的杀菌效果。因此,不要任意加大或降低药液浓度,以保证其效果。
(2)保证浸种时间到位
浸种时间依所用的浸种剂而定,浸种时药液要淹没稻种。
浸种后把上浮的的瘪粒、病粒和芽谷捞尽,再按药剂说明书要求用清水淋洗或滤干直接催芽。
浸种时间长短由气温高低而定,气温越高,浸种时间越短。
浸种注意浸匀浸透,将稻种从包装袋中倒入浸种容器中浸种,确保种子均匀接触药剂,提高浸种效果。
(3)控制浸种容量和溶液
种植大户种子量较多时(大于10公斤),为保证浸种效果,不能将整件的所有稻种放入同一容器中浸种,应分批单独浸种。分批浸种时,废液不能再利用,以防药液浓度下降和病菌污染降低防效。
(4)按要求浸种,防止病菌继续感染
在水稻浸种过程中,带病菌的种子上的病菌会污染无病的种子。若未用药剂浸种或药剂浸种达不到要求,水稻恶苗病病菌会在催芽期间侵染芽谷,此时稻种堆积、温湿度适宜,由部分稻种携带的病菌分生孢子大量萌发,不仅侵染原来带菌的稻种,还可侵染原来不带菌的稻种,使染病率大幅度提高。
2、恶苗病的药剂防治
近年来,随着机械化水平的提高,高密度催芽,导致药剂浸种不彻底,有利于恶苗病的发生。同时,长期使用单一药剂,病菌抗药性增强,致使防效下降。再加上有的稻区采取的浸种措施不当,使恶苗病的病情有所加重。生产上一旦发现恶苗病,应立即施药防治,具体方法和要求如下:
(1)恶苗病具有传染性,不管是在秧田还是大田,发现病株应及时拔掉,将病株销毁,并立即施药治疗,防止侵染扩大。可用恶霉灵、咪鲜胺、福美双、多菌灵等药剂进行治疗。
(2)施药时加大用水量,每亩用水量50公斤左右,让秧苗全身和苗床都要喷到药;
(3)为保证治疗效果,在第一次施药后3~4天再补喷一次。
(4)秧田发病后,只要按要求处理和治疗,使病株不进入大田,则病害对产量是不会有影响的。
上一页
下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